top of page

教你分辨跑者膝與跳躍膝 變身膝蓋知識通


膝蓋是人體負擔相當大的一個關節,站著的時候他承受了人體全身的重量,在做運動的時候,更是承受超過體重數倍的力量,不管是職業運動員或運動愛好者乃至於是普通民眾,只要一不小心,膝蓋都有可能會受傷。

膝蓋的功能是可以使腿得以彎曲和伸直。讓人可以走、站、跑、彎、蹲、跳、轉,主要由股骨、髕骨、脛骨及腓骨所組成、並且有前後十字韌帶及內外側副韌帶協助膝關節的穩定、還有幫助緩衝的半月板,最後再加上提供力量幫助我們動作的各條肌肉。因此膝蓋一但受傷,運動項目就會受限,如跑者膝、跳躍膝都是跑者與球類運動愛好者最避之惟恐不及的,在介紹這兩者之前,我們先從骨骼、軟骨、韌帶、肌肉來了解膝蓋的整體構造,詳細圖文說明如下:

一、骨骼:大腿的股骨、游離的髕骨、小腿的脛骨與小腿外側的腓骨。

二、軟骨:「半月軟骨」又稱為半月板,是我們膝蓋的避震器與緩衝墊,由兩個半月型的軟骨所組成。

三、韌帶:防止脛骨往前跑的前十字韌帶(ACL)、防止脛骨往後跑的後十字韌帶(PCL)、防止脛骨內外側跑的內外側副韌帶(MCL、LCL)。

四、肌肉:

1.膝伸肌: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包括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及股直肌

2.膝屈肌:大腿後側的膕旁肌,包括靠外側的股二頭肌長頭短頭、靠內側的半腱肌與半膜肌。

3.鵝掌肌群:在大腿內側由半腱肌、股薄肌與縫匠肌所組成。

4.髂脛束:位於大腿外側協助伸膝及屈髖,往上為闊筋膜張肌。

看完上述的介紹,是不是覺得膝蓋的構造很複雜,正因為如此膝蓋一旦受傷,就會大大影響人們的行動力。膝蓋的傷害主要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傷害包括:

1.扭傷:嚴重的扭傷有可能導致我們膝關節上述的四條韌帶撕裂甚至是斷裂。

2.挫傷:輕微的挫傷常見的就會產生瘀青,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骨折。

3.拉傷:突然的用力過猛或是不當發力都有可能導致上述的肌肉拉傷。

慢性傷害包括:

1.肌腱炎或滑囊炎:通常是肌肉使用過度導致發炎所引起的包括髂脛束症候群與跳躍膝等。

2.半月板損傷:半月板就像車子的避震器,如果使用過度造成磨損,膝蓋少了一個緩衝就可能會導致骨頭直接碰骨頭並造成磨損產生疼痛。

3.退化性關節炎:就是一個年紀大了使用過度零件老化的感覺,隨著年紀漸增之後關節囊內的軟骨磨損的差不多了骨頭磨骨頭所導致的。

4.前膝疼痛: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肌肉不平衡,可能是髕骨外翻,通常是髕骨在不正常的軌道下滑行並與股骨摩擦所導致,嚴重可能為髕骨軟化症。

慢性傷害中,大家最想了解清楚的應該就是跑者膝和跳躍膝,解說如下:

跑者膝:

 學名為「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Iliotibial Band Friction Syndrome, ITBFS),形成原因為大腿外側的髂脛束過於緊繃,並在跑步過程中不斷摩擦大腿股骨外上髁,導致發炎並產生疼痛,好發於跑步愛好者,故稱為跑者膝。跑者膝的症狀並不會在一開始就出現,而是會在跑一段時間後,才開始疼痛。

如果疼痛的位置不是在外側,就可能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症狀形成原因是長以不當姿勢時間跑步,導致肌肉不平衡,最後造成髕骨在不正常的路徑下活動,但也可能是天生結構問題導致髕骨容易與其他骨頭摩擦產生發炎疼痛反應。

跳躍膝:

 學名為「髕骨肌腱炎」,通常發生在從事需要不斷跳躍的運動選手身上,如排球員與籃球員,故稱跳躍膝,跳躍膝並不是不斷跳躍導致,事實上,只要長時間使用膝蓋都可能會產生跳躍膝,像足球員或是網球員這種需要急跑急停的運動員也是高危險群。形成原因是,不斷的收縮股四頭肌並拉扯髕韌帶,導致髕韌帶發炎腫脹產生疼痛,有時受到外力撞擊也會產生這樣的症狀,由於是髕韌帶發炎故疼痛的點通常是髕骨下緣的位置。

 跑者膝與跳躍膝該怎麼分呢?有個簡單的辨識方法,通常跑者膝(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的痛點是在膝蓋外側,跳躍膝(髕腱炎)的痛點則是在髕骨下緣,而最大的不同點是,通常跑者膝在運動一開始並不會感到不適,卻會在運動一陣子後越動越痛,而初期的跳躍膝則是在一開始從事運動的時候會感到較不適,隨著熱身的完成,不適會漸漸減緩,不過如果嚴重的跳躍膝則不會因熱身而有好轉的跡象。

 中華肌內效協會寫了許多膝蓋傷害的貼紮文,如果想從別的角度去了解膝蓋傷害,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肌內效貼布只能提供協助,如果貼紮後疼痛並沒有改善的話,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我們的膝關節是個複雜卻又重要的構造,如果沒有盡早發現問題並解決的話,可能會產生不可逆的傷害喔!

延伸閱讀

相關課程

2017 課程活動資訊
Tag Cloud
繼續閱讀 :
bottom of page